電話:(03)930-4670   傳真:(03)930-4671 
信箱:holocenepark@gmail.com 地址:宜蘭縣礁溪鄉武暖路94之25號 
導航:蘭陽花鳥園    (宜蘭交流道下,大福路三段338巷進入200公尺)

 
 
 
綠翅紅金剛鸚鵡 Green-winged Macaw 又稱紅金剛鸚鵡,係屬大型鸚鵡 分布在中美洲部分地區、以及南美北部,棲於森林和雨林。 牠主要以果實種子、漿果、堅果和嫩芽為食,實行一夫一妻制,經過馴化的金剛鸚鵡有五、六歲孩童的智商,可作表演。但大型金剛鸚鵡的叫聲非常響亮,故不適合飼養於住宅區。 大部分的野生金剛鸚鵡皆瀕臨絕種,綠翅金剛鸚鵡被愛鳥人士視為南美洲最美麗的鸚鵡,然而其繁殖與馴化皆難於藍黃金剛鸚鵡。每年四月進入繁殖季,一窩可產三、四顆蛋,孵化期約26天,野生的可活30~40年,人工飼養的則可活長達70~90歲。 ※ 全台灣公共場所可上人手的綠翅金剛鸚鵡在五隻以下。
葵花鳳頭鸚鵡 Sulphur-crested Cockatoo 俗稱巴丹,原生於澳洲與南太平洋群島,在澳洲是普遍的鳥,通常群居,常常數百隻成群在地上覓食,主要食物有種子、堅果及水果,在許多農耕區甚至被視為害鳥。 巴丹主要約有近20種品種,其共同特色就是頭上都頂著美麗又 獨特的冠羽,天性活潑聰明且親人,將牠當寵物飼養時往往易造就牠對人類情感的依賴,故須對牠付出多一些的關心與注意,他可能學會一些語言和把戲,但是叫聲大而響亮、破壞力強是其缺點。 牠須四、五歲以後始有繁殖能力,一窩約產2-3顆蛋,30天後孵化,70天後羽毛長成,平均壽命約40-60年,在良好照顧下可活70-80年,甚至更久。
紅伶吸蜜鸚鵡 Red Lory 原棲於於印尼、新幾內亞、澳洲等地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中,在野外常可見到。吸蜜鸚鵡的主要食物有花蜜、花粉、水果,亦偶爾吃昆蟲,其特徵是舌頭像一把小刷子,便於採食。 牠全身豔紅炫麗,外表十分討喜,僅雙翼和尾部有少部份的羽毛為藍色與黑色。其個性聰明且熱情,易馴服又愛玩,也會做出一些滑稽、搞笑的動作,在豢養情況下,很需要人的陪伴和互動,是最常見的吸蜜鸚鵡之一。 牠的繁殖難度不高,不需要大的鳥籠,而且一年四季皆可繁殖,每次產卵二顆,孵化期約26天,7至9個星期後羽毛長成,壽命可至三十歲。
翠翼鳩 Emerald Dove 俗名綠背金鳩,分布於亞洲東南部,包括華南、臺灣、中南半島、印度、東南亞、印尼、菲律賓,另含新幾內亞及澳洲。背部綠色而略有光澤,頸部及身體為暗紅色,雄鳥頭頂為銀灰色,額及眉則為白色,與雌鳥明顯不同。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、溪岸灌木叢,常在地面單獨活動,為地棲性鳥類。在台灣為不普遍的留鳥,數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賴以生存的低海拔森林多遭破壞。 牠主要以掉落地上之果實、種子、穀物、草木之嫩芽、漿果及及昆蟲為食。終年均可繁殖,築巢於樹上,每窩產蛋二枚,由雌雄親鳥輪流孵抱,約15天孵出。
五色鳥 Taiwan Barbet 五色鳥又名台灣擬啄木鳥,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,為台灣 特有種,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的山區叢林裡,為普遍的留鳥,從陽明 山到墾丁,都不難見到。 牠的體型肥胖且頭大,飛行距離不遠,不能持久,大多為單獨行 動,其鳴聲獨特,如「嘓...嘓...嘓...」,因保護色甚好,所以人們常只能聽到其連續不斷的叫聲從林間傳出,卻不見其蹤影。 五色鳥為雜食性,以果實、漿果為主食,亦食昆蟲。牠和啄木鳥一樣,會以枯木打洞築巢,為一夫一妻制,公母鳥常一起前後對應搭唱。繁殖期約為四月至八月,一巢通常有三顆卵,孵化期約三周,雌雄交班孵蛋,野外壽命約五年,人工飼養壽命約七年。
黑領椋鳥 Black-collared starling 又名白頭椋鳥,分佈於緬甸、泰國、中南半島及中國大陸南部,常出現於樹林、草地、田野、村落,甚至市區的大型公園亦可見。 牠與八哥同屬椋鳥科,體形與八哥相似但較大,羽色黑白相間,眼周有黃色裸皮。屬於雜食性,以昆蟲、蚯蚓、種子、水果等為主食,繁殖期為4~6月。 椋鳥科的鳥皆具聒噪、好鬥的天性,黑領椋鳥鳴叫聲響亮多變,似畫眉鳥一般悅耳,且喜歡相互鳴叫,公、母鳥亦常對唱,因此為人所喜飼養賞玩。 黑領椋鳥與外來種八哥近年來在台灣俱因自籠中逸出,已在野外成功繁衍為族群,故各地皆可見到,對本土鳥種之生存構成威脅。
喜鵲 Magpei 喜鵲在全世界廣泛分佈,包含歐洲、亞洲大部份、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部,其體形似鴉,頭、頸、胸、腰部均為黑色,肩、腹部均為白色,在飛行中可見背部的白羽形成一個V字形。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,無論是山區、荒野、農田、城市皆可看到牠們的身影。牠屬雜食性,喜食昆蟲、垃圾、穀物、瓜果等。每年的1~4月繁殖,卵呈淡褐色而有斑點,由雌鳥孵卵,孵化期約18天,一個月左右離巢,壽命為七到八年。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說,喜鵲在每年的七夕會飛上天河,搭起一道鵲橋,牽引牛郎和織女相會,因而在中華文化中,鵲橋為男女情緣的象徵。
九官鳥 Common hill myna 又名鹩哥,棲地在印度半島、喜瑪拉雅山東部、中國南部及東南亞,我農委會公佈為保育類。牠是最擅於學習人類語言的動物,只需一星期便可能學會一句簡單的話。 九官鳥常以小群出沒於熱帶雨林和森林裏,屬雜食性,吃各種昆蟲、種子及漿果。牠終身奉行一夫一妻制,於樹洞深處築杯狀巢,每窩生蛋4至6個,人工繁殖困難,人們多從巢中抓取雛鳥飼養,其平均壽命為8至12年。 在印度與印尼估計每年有成萬隻的九官鳥被捕捉,甚至淪為食物,中國大陸往年曾有大量出口,惟如今已禁止輸出。台灣昔年常見有人飼養,但近年來已甚少見。
鱗胸吸蜜鸚鵡 Scaly-breasted Lorikeet 又名翡翠吸蜜鸚鵡,源於澳洲,族群集中於東岸地區,棲息於各種海岸區的尤加利樹林、沼澤區、農作區,甚至公園、都市,喜成群活動,行為與彩虹吸蜜鸚鵡相當類似。主要食物有花粉、花蜜、水果、昆蟲、種子、漿果等。 牠的外觀主要特色為全綠,胸部有一些黃色的虎班紋。牠生性好玩且友善,性情也較穩定,是十分適合當寵物的鳥,在國內較諸其他吸蜜鸚鵡甚為少見,但在原棲地野外則甚普遍,通常會隨著食物的充足與否而遷徙,有時也會於農田覓食穀物而造成損害。 約在一歲半後即可繁殖,繁殖期約自五至八月,平均產二顆蛋,孵化期約22至23天,幼鳥約二個月後羽毛長成,壽命20-30年。
彩虹吸蜜鸚鵡 Rainbow Lorikeet 分布在印度尼西亞、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、北部等地。牠的顏色鮮艷,美麗的羽毛五彩繽紛,如同彩虹,因此而得名,有多達21個亞種。 吸蜜鸚鵡生活在低地森林、草原,亦常見於公園、庭院等處,多成對或集群出現,活潑好動,叫聲嘈雜。牠為嗜果性鳥類,食物主要為花蜜、花粉,也吃植物種子、嫩葉、昆蟲,舌頭細長且有刷狀的毛,稱為刷狀舌,可適應吸食花粉、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。 母鳥二歲性成熟,公鳥則稍早,是全年皆可繁殖的多產鳥類,每窩約產卵兩顆,孵卵以母鳥為主,外出時則由公鳥代勞,約24日孵化,40日離巢,7-8個星期羽毛長成,壽命為 25年左右。
喋喋吸蜜鸚鵡 Chattering Lory 原棲地在印尼摩鹿加群島北部,為該地特有物種,主要棲息於高地的森林地區,然而從人類居住的低地至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地區亦可見其蹤跡,大多成對活動。 其羽色艷麗,以紅色為主,因此亦稱紅猩猩鸚鵡,生性活潑且甚吵雜,擅於模仿人話或一般的聲音,在寵物市場頗受歡迎,所以遭受到人類的過度捕捉,如今野外族群數量稀少而瀕危。 牠同樣具有吸蜜鸚鵡的刷狀舌,主要以花粉、花蜜與果實為食物,每天七成的時間都用在尋找食物,可能因而一日之內飛行五十公里。其人工繁殖難度並不高,一窩產二顆蛋,孵化期約26-28天,8-10個星期羽毛長成。
黑頭凱克鸚鵡 Black-headed Caique Parrot 原棲地在南美洲的北部,主要棲息於樹林,為群居性,一般以水果、堅果和種子為食。 牠屬於兩個亞種之一,即黑頭凱克鸚鵡與白腹凱克鸚鵡,牠的體型小而粗壯,頭部呈黑色,腹部為白中帶褐,腿黃色,背綠色,嘴與腳皆為黑色,公鳥與母鳥在外觀及行為上難以分辨。 牠的個性好動且精力充沛,喧鬧嘈雜,學習人語與飛行的能力皆遜,喜歡攀爬、啃咬、翻滾、跳躍,所以不需大的飛行空間,但飼養的籠舍仍宜有12立方台尺以上。 一次約產三顆蛋,然常發生沒受精的情形,孵化期約26天,在60至70天時離巢獨立活動,可活至四十歲。
白腹凱克鸚鵡 White-bellied Caique Parrot 傳統上屬於黑頭凱克鸚鵡與白腹凱克鸚鵡兩個亞種中的一種,但近年有研究指出,白腹凱克鸚鵡依其羽色的稍有不同而應分為金頭凱克、黃腿凱克、黃尾凱克等三種,本籠所養者為金頭凱克。 白腹凱克的主要棲地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盆地以南,黑頭凱克則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盆地以北,白腹凱克和黑頭凱克的體型、生活習性等皆十分相近,但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的頭部是橙黃色的,喙與足是粉紅色的;後者的頭部、喙與足則都是黑色。 白腹凱克的數量比黑頭凱克少,價格也比較高,由於羽色亮麗、對比鮮明,加以生性活潑頑皮,惹人喜愛,在寵物市場中是頗受歡迎的鳥種。
變種玫瑰鸚鵡 Variational Rose-coloured Parrot 玫瑰鸚鵡盛產於澳洲,主要分為兩個族群:一個是有藍色面頰的深紅鸚鵡( Crimson Parrot),另外一種則是白色面頰的東方玫瑰鸚鵡 (Eastern Rosella),但另亦有少數衍生出來的羽色不同的變種。 本籠所養者稱紅寶石,是東方玫瑰鸚鵡的變種,牠除了保持原有的白色面頰,其餘的全身羽毛皆變為鮮紅和黃白色,十分美麗。 所有玫瑰鸚鵡的血緣、形態、生活習性都十分相近,以穀物、種子、花朵、花蜜、草類為食,往往至農田覓食,造成農作物的損失,野外的玫瑰鸚鵡並不怕人,常在公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。 牠的鳴聲悅耳,但無學習人語的能力。每窩生蛋五至七個,約二十日孵化,壽命約二十年。
白色變種紅領綠鸚鵡 White Rose-ringed Parakeet 白色紅領綠鸚鵡是變種,紅領綠鸚鵡又稱玫瑰環鸚鵡、環頸鸚鵡 或月輪鸚鵡,背部翠綠色,腹部黃綠色,尾部覆羽黃色,分布十分廣 闊,橫跨亞非兩大陸,群居性很強,有時會數千隻聚集生活在森林、 草原、林地、農作物園區、都市的郊外和公園、花園等地區。 牠主要以穀物、種子、堅果、漿果、植物嫩芽、花朵以及花蜜等 為食,偶爾會前往果園和農田中覓食,造成農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壞, 所以常被視為害鳥。 由於牠的適應能力強,所以族群數量一直不減,築巢在樹洞中、 牆壁或岩壁的裂縫中、屋簷下,一窩通常有3~4顆卵,有時候多至6 顆,公母都會孵蛋,孵化期約23~25天,約7~8個星期後羽毛長成。
黃化紅領綠鸚鵡 Yellowing Rose-ringed Parakeet 紅領綠鸚鵡又稱玫瑰環鸚鵡、月輪鸚鵡,其分佈甚廣,包含印度、華南、東南亞以及非洲中部。牠有四個亞種,但彼此間的差異甚小。 牠的頭頂為灰綠色,全身則幾乎皆為綠色,只有尾羽略帶藍色,翅膀內側略帶黃色,其最大特徵為雄鳥頸部有一環狀羽毛圍繞,下顎部為黑色,兩側及後頸部呈現玫瑰紅色,雌鳥則無。 此籠所飼之紅領綠鸚鵡因黃化症(Chiorosis)而全身羽毛呈現黃色,公鳥頸部之紅色環則依稀可見。 牠常以小群活動於疏林地帶、村莊與農田,食物以種子、穀類、水果為主。每窩產卵四至六枚,公、母鳥輪流抱蛋,約23日孵化,45日離巢,平均壽命約三十年。
藍化瑪莉環頸鸚鵡 Blue/Leucistic Malee Ringneck Parrot 原棲於澳洲,澳洲環頸鸚鵡有四個亞種,瑪莉環頸鸚鵡為其中之一。 環頸鸚鵡的最大特色為各亞種後頸部皆有一環狀鮮黃色羽毛環繞,此外,瑪莉環頸鸚鵡的胸部為綠色,腹部為黃色,胸腹之間呈帶狀橙色斑點,背部為藍色。 此籠所飼之瑪莉環頸鸚鵡因藍化症(Leucism),造成除後頸部環狀與胸腹之間帶狀羽毛變成白色外,全身皆為藍色,屬變種鸚鵡。 其主要食物為種子、穀類、水果、花蜜、昆蟲等。 ※另註:歐洲人常見有藍色眼珠,此亦是藍化症經世代繁衍所致,其 始祖發源於裏海附近。
藍頭鸚鵡 Blue-headed Parrot 原棲地從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到南美洲的玻利維亞與巴西,主要 棲息於熱帶雨林、草原、落葉林及亞熱帶的農作區等低地,以種子、 穀物和水果為主食。 其頭部為深藍色,其餘部分多為綠色,幼鳥的頭頸綠色羽毛較多,隨著年齡增加,才逐漸換成藍色羽毛,雌雄外表無明顯差異。 牠的個性非常溫和而且十分安靜,手養的鳥尤為馴服,是理想的 寵物鳥,藍頭鸚鵡不需太大的籠舍即可繁殖,在歐洲的鸚鵡養殖中是 常被繁殖的種類,但在台灣成功的案例相當缺乏,繁殖期在二至五月 ,一窩有3~5顆蛋,由雌鳥孵卵,孵化期約26天,羽毛長成約70天 ,平均壽命約25年。
| 1 | 2 | 3 | > 總計: 45 筆資料


Copyright© All Rights Reserved. 景騰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維護